孩子在学校到底怎么样?你只需问这4个问题
作者:主创团·瑾山月看过一期访谈。主持人问相声演员于谦:“你最怕儿子和你说什么?”于谦说:“我最怕他什么也不说。”“今天在学校怎么样?”“挺好的。”“你今天怎么着?”“挺好的。”“ 永远挺好的,这个是我最害怕的。因为这样一来,你永远不了解他,进入不了他的世界。孩子又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,作父母的,就很怕儿子走歪路。”是啊,孩子上学后,我们不担心他像小话痨一样,反而怕他什么也不说。在学校有没有被欺负,学习学得怎么样,我们心里总是没底,便忍不住问东问西。结果呢,孩子要么嘴特别严,要么干脆敷衍了事,导致我们过错引导他的最佳时机。其实,亲子沟通并非简单的聊天谈心,需要家长掌握技巧且有针对性。比如,我们最关注的,孩子在学校到底怎么样。你只需问清楚这4个问题,就可以帮到他们。学校今天有什么好事发生吗儿子今年上五年级。每次接他放学我都急着问:“今天怎么样?”而他的回答也总是“就那样,没什么特别的”。我继续追问:老师有没有批评你,和同学有没有闹矛盾?考试成绩出来没?一说到这些,他更是满脸不耐烦,没好气地嫌我唠叨。我一度很是迷茫,不知如何是好,便上网咨询。一位育儿师建议我换个角度,问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。比如,“今天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?”我试着这样问,没想到,孩子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。“今天语文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苏轼的纪录片,看到苏轼做东坡肉时,我馋得都流口水了。”“去操场上踢球,我们班3:0赢了隔壁班,体育老师高兴坏了,说给我们发个大奖杯。”“还有我同桌,把一套科学实验绘本带来送我,还约着周末一起去科技馆。”见孩子说得起劲,我听着也高兴,还侧面了解到了他在学校的情况。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,我便找时间向那位育儿师反馈情况。他说: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趣事,本质上是在探查他的价值观,引导他看到更积极的一面。孩子能关注到事情好的一面,不仅说明他具备观察力,更说明他态度积极。而孩子一旦养成这种乐观心态,即使遇到一点小麻烦也不会被轻易打败。这也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·班特拉所提出的“自我效能”理念:“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,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,也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”所以,面对孩子,我们应换个思路,正向引导。这样才能激活他的内在能量,让孩子渐渐具备“自我效能”。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吗?生活中,还有这样一类家长。总怕孩子犯错,一会担心孩子调皮捣蛋,一会又怕他们成绩下滑。只要一有机会,他们便像审讯官一样严肃又紧张地问:“上课认真吗?敢举手发言吗?有没有闯什么祸?”这种质问一出口,很容易激怒孩子,伤到他们的自尊心。这种情况,其实不难理解。如果有人天天追着你问:有没有犯错,有没有得罪人?你肯定又气又烦,一边因为不被信任而寒心,一边又陷入很深的自我怀疑。而比起我们,孩子内心更脆弱更敏感,更容易因为一些质疑而自暴自弃。所以与其问孩子有没有错,不如问他们:“今天有什么好的表现吗?”这样一来,我们就把孩子的注意力投向他的长处,一步步夯实他的信心。恰如教育学者周正说的:“别把孩子困在自卑里,永远不要让他觉得自己不行。孩子的上进心,是靠优势积累起来的。”具体怎么做,有个“洋葱提问法”推荐给大家,咱们可以一层层地启发式提问:“你今天没拖延没迟到,那去到学校后还有其他好的表现吗?”“你能按时交作业,那上课时有没有很快掌握好的知识点?”“你那么多爱好,那学校活动上你是怎么展现自己的呢?”当孩子不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,不断积累自身优势,他就会越来越自信,越来越勇敢。今天你有什么收获?前几天,和孩子一起读童话故事《小狗钱钱》。作者博多▪舍费尔,建议孩子们每天写一篇“开心日记”。这本日记,并不是像流水账一样记录日常,而是让孩子写下每天的收获。比如,去学校的路上,看到一朵很美的花,一株很茂盛的树,进而心情大好;比如,和同学交流时听到了一个很搞笑的段子,一个很时新的名词,感觉很新奇;再比如,写作业时,解出了一个高难度的题,领会到了一段文字的美妙,内心很充实。慢慢地,日记越写越多,孩子的收获也与日俱增。如果时间紧张,我们也可以在闲聊时,问问孩子今天有什么收获,或是帮他们记录电子版的“收获日志”。生活上,有没有独立完成一件小事,学会一道菜,或是完成一项家务;社交上,有没有遇见聊得来的朋友,形成健康稳定又快乐的社交圈;能力上,有没有掌握一门新技能,涉猎一些书本里没有的知识。这个过程,其实是让孩子关注到自身成长。媒体人李笑来,曾引入了一个概念——复利。什么是复利呢?举例来说,如果我们有本金10万元,年利率为10%,那么30年之后,本利和大约是174.5万元,超过了本金的十七倍!这就是复利的力量,积累的力量。养成积累收获的习惯,孩子的成长就会更加有序,生活也将更为充实。你有什么事情需要爸爸妈妈帮忙的吗?这段时间,校园霸凌事件频出,做家长的都很害怕自己孩子受欺负。学校不同于社会,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,很多东西被隐藏被掩盖。就像一位作家分析的:“一个孩子去上学,不是去一个叫学校的地方,而是去加入一个叫“我们学校”或者“我们班”的社会化人际网络。这个网络有它独有的文化,比如打架打输了告老师请家长是可耻的;比如对强者的尊敬和服从,对弱者的嘲笑和打击。”孩子心智尚不成熟,处理麻烦的能力有限,很多时候甚至连求救都不会。这种现实下,做父母的就要主动一步,问孩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。育儿师小露,讲过和女儿的一次互动。当时女儿刚转学去国外的新学校,天天愁眉不展不爱说话。在她几番询问下,孩子才说:“英语听不懂,数学跟不上,在学校里也没人搭理我,还有坏孩子给我起外号。”听完后,她没指责孩子,也没有唉声叹气,而是直接问:“那你需要我做什么,可以解决问题。”女儿想了想说:“妈妈,能不能帮我恶补一下英文,或者邀请同学们来家搞个派对。”小露明确了女儿的需求,立马开始帮孩子找口语老师,策划周末的家庭聚会。在她的帮助下,女儿本以为解决不了的难题迎刃而解,又可以开开心心地上学了。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,也是护航者,有守护他们的责任。不要只盯着孩子的成绩,也别逼他快点独立快点长大。养育孩子,就像种花,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觉察。而做到这点,第一步就是要弄明白他们真正的困惑。前几天接儿子放学,在校门口碰上一个爸爸追着孩子问:“今天上课认不认真,作业都记下没?”“老师有没有批评你,你没和同学打架吧?”见孩子不搭理他,这位爸爸又发起脾气来:“你耳朵里塞驴毛吗?真是一点教养都没有!”这下,本来就很烦的孩子也火了,冲着爸爸喊:“就知道问些没用的,有事你直接问老师好了。”就这样,父子俩一边吵一边走远了。看着他们的背影,我不由得感慨:真是关心则乱啊。明明对孩子很用心,可不会沟通,用心也变成了闹心。因为牵挂,家长们恨不能成为“目击证人”,盯住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。做不到这点,就只能喋喋不休地问,想方设法地打听。然而,你问得越多孩子说得越少,倒不如选重点讲策略地问。启发孩子看问题的积极视角,引导他在自我优势上努力,帮他积累生活的点滴美好。关键时刻,该出手时就出手,帮孩子解决他难以消化的麻烦。有句话说得好:“你和孩子的每一次交流,都可能影响他的人生。”所以,会提问会沟通,教育这件事才可能事半功倍。与家长朋友们共勉。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